就地保護是國際公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最有效手段。我國最新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將重要自然生態空間的保護修復作為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威脅的最重要措施,通過高水平保護提升自然保護地、生態紅線、關鍵生態廊道等重要生態空間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高質量保育生物多樣性。
一、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狀況
我國現代自然保護事業起始于1956年設立的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1982年設立張家界森林公園、安徽黃山等第一批風景名勝區,2000年設立云南石林等第一批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開展浙江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試點、設立浙江樂清西門島第一批國家海洋特別保護區,2011年設立廣東海陵島等第一批國家海洋公園,2013年設立寧夏沙坡頭國家沙漠公園,2020年開始內蒙古古敕勒川國家草原公園試點,2014年開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并于2021年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和武夷山第一批國家公園。經過60余年跌宕起伏的發展,截止到2021年底,全國建立了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9195處,總面積185.4萬平方公里(扣除交叉重疊面積),約覆蓋了陸域國土面積的18%。自然保護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安全的核心作用日益突出,基本覆蓋了全國90%以上的陸域生態系統類型、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主要棲息地;基本涵蓋了54萬平方公里天然草原、35萬平方公里天然林、近20萬平方公里天然濕地、1.2萬平方公里海洋。
1998年我國遭受長江全流域洪澇災害后,國家陸續啟動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草)、三北等重點區域防護林、濕地保護恢復等重大生態工程,實施生態公益林、草原草畜平衡等重大生態保護政策,2023年公布全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319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約304萬平方公里,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包括幾乎所有的自然保護地、重要水源地保護區等,這些生態保護措施的實施,有效地緩解了自然資源消減和退化趨勢,實現了對重要自然資源、生態空間、珍稀瀕危物種和棲息地的大規模、整體性保護,為生物多樣性保育創造了極為重要空間基礎。
但我國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特別是自然保護地還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一是眾多自然保護地未形成有機協同的保護體系,自然保護地類型眾多但因分別部門按資源類別和行政區域設置,58%以上的自然保護地域交叉空間重疊,各類保護地功能雷同,分頭管理碎片化嚴重,自然保護成效低下;二是自然保護地一直由地方自愿申報設立,缺少頂層設計,全國性的系統布局不夠,存在大量的自然保護空缺,許多該保護的重要生態空間長期得不到保護;三是自然保護地內存在大量空間矛盾沖突,如全國自然保護地內還有城鎮建成區21萬公頃、村莊45萬公頃、耕地500萬公頃、礦業權1400萬公頃,區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居民生活與保護管理矛盾尖銳;四是自然生態系統質次脆弱,森林生態系統純林化、幼齡化明顯,草原生態系統超過三分之一處于退化狀態,濕地生態系統在過去10年間減少了8.8%且40%的重要濕地面臨嚴重退化威脅,87%的野生動物種群受到棲息地干擾、縮減、割裂、退化等威脅,210種以上外來入侵物種已進入自然保護區并造成了重要侵害。
二、推動自然保護領域歷史性變革
為了徹底解決我國自然保護領域系統性、歷史性問題,黨中央、國務院于2013年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戰略,在國家層面選擇三江源等10個區域開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2017年印發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2019年印發了《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指導意見》,2021年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從頂層設計的角度,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行機制,優化空間布局,強化監督管理,系統推進自然保護領域變革。?
首先,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創新自然保護體制機制,實施自然保護地統一設置、分級管理、分區管控,建成統一、規范、高效的中國特色自然保護管理體制,使得自然保護地交叉重疊、多頭管理的碎片化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形成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新體制新模式。
其次,按照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系統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各類自然保護地為核心、生態保護紅線為基礎、天然林草等重要自然生態保護修復區域為支撐的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格局,把具有國家代表性的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確保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區得到系統保護。
第三,統籌考慮生態系統特性、自然地理單元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可持續性,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建設健康穩定高效的自然生態系統,增強自然生態空間承載力,顯著提高自然保護效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提出了“確保到2030年,至少30%的陸地、內陸水域、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退化區域得到有效恢復,至少30%的陸地、內陸水域、沿海和海洋區域,特別是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特別重要的區域得到有效保護”的行動目標。我國政府為推動達成“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承諾加快落實相關成果將進一步彰顯負責任的大國擔當莊嚴。力爭到2035年,全面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全國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實現根本好轉,森林覆蓋率達到26%,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60%,濕地保護率提高到60%左右,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以上。
三、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優化路徑
我國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將“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列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戰略舉措,《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為新時期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威脅明確了行動路徑,優化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空間格局需要從以下幾方面系統推進:
一是優先布局建設國家公園體系。2022年11月8日,國務院批準了《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全國遴選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含5個正式設立的國家公園),緊密銜接了我國“三區四帶”的生態安全格局,涵蓋了國土生態安全屏障最關鍵的區域節點,可以實現對我國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生態關鍵區的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是國寶、國之大者,也是國之重器。堅持積極穩妥,成熟一個、設立一個的原則,上下協同,多部門聯動,有序推進國家公園體系建設。到2035年布局成果全面落地建成后,總面積約110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99萬平方公里,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0%以上,還涉及海域11萬平方公里,形成世界上面積最大、保護類型最全面的國家公園體系。國家公園體系將在整合現有700余個自然保護區、各類自然公園的基礎上,擴大保護區域30%以上,將保護5000多種野生脊椎動物和2.9萬多種高等植物,保護了80%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了眾多大尺度的生態廊道,保護了國際候鳥遷飛、鯨豚類洄游、獸類跨境遷徙的關鍵區域。
二是加快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中國科學院和國家林草局組織開展了全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布局研究,從重要生態系統、珍稀瀕危物種、代表性自然景觀、重要自然遺跡等各類自然保護對象進行保護價值評估,遴選了全國自然保護極關鍵區陸域192萬平方公里,海域自然保護極關鍵區30萬平方公里,這是我國生態本底最好、生態價值最大、生態功能最強的區域,規劃全部納入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行系統保護。國家公園體系一旦建立可以覆蓋自然保護地極關鍵區的50%,剩余50%區域主要按照自然屬性、生態價值和管理目標,結合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設立自然保護區、各類自然公園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針對現有各類自然保護地空間交叉重疊、保護管理分割、破碎化和孤島化等問題,在全面摸底、科學評估和規劃研究的基礎上,按照新分類體系進行歸類,整合重疊交叉的自然保護地,歸并相鄰相連的自然保護地。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將無保護價值的建制鎮或人口密集區域、社區民生設施等按程序調整出自然保護地范圍。清理整治探礦采礦、水電開發、工業建設等項目,通過分類處置方式有序退出,盡快解決自然保護地歷史遺留問題。同時,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將自然保護地周邊生態保護價值高、生物多樣性富集、生態環境敏感脆弱或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擴展納入相應自然保護地。在自然保護空缺而主體功能明確、生態價值高、自然資源稟賦好的區域,按照空間完整性、面積適度性、管理可行性等原則設立新的自然保護地,著力解決自然景觀破碎化、保護區域孤島化、生態保護空缺化等突出問題。
三是創新基于其他區域的有效保護措施。基于其他區域有效保護措施(OECMs)是在自然保護地以外的明確地理空間,實際上發揮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長期效果的區域,也是一種自然保護的途徑,被認為是能夠大幅增加陸地和海洋受保護面積以實現“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新型保護工具。我國人口眾多,開發歷史悠久,許多地方具有較高的生態、科學等保護價值但不具備建立自然保護地的條件,各地各部門創新了許多保護形式,如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草原禁牧限牧區、濕地可持續利用管理區、生態公益林保護區等,雖然許多不是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主要目的,但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起到了良好的補充作用。應該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力爭在自然保護地體系之外再增加10%的國土面積推動創新OECMs保護措施,加強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保護比重,加強對自然保護地外分布的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和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小區)的保護,探索公益治理、社區治理、共同治理等方式,支持開展多種形式的民間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
四是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統籌考慮生態系統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可持續性,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面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科學規范開展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推動建立天然林、濕地、草原、海洋保護修復制度,采取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加強退化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加強大江大河源頭生態保護和防沙治沙。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及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極小種群保護,采取近自然工程措施開展棲息地修復,因地制宜科學構建促進物種遷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態廊道,增強棲息地連通性,擴大適宜棲息地范圍,全面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
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任務,涉及到生態系統、物種、遺傳多樣性等多個層面的保護。除了構建國家、區域和地方多層次的自然保護網絡外,還需要加強跨國界合作,推廣生態農業、可持續森林經營等土地利用方式,在土地利用規劃中考慮生物多樣性保護需求,確保不同級別的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確保生態系統的健康、物種的繁衍生息以及遺傳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作者系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草調查規劃院研究員 唐小平)
附件: